1945-1965

我们加入圆切线的专题作业,以1945年到1965年的中正中学为题进行研究。我们把课题放在“人“身上。中正人的特色是什么?我们尝试解答。

我的照片
姓名:
位置: 台北市, 大同區, Taiwan

辛晚教教授的生平,詳見維基百科相關資料。

2007年7月17日星期二

中正中学(总校)1945-1965 校友访谈(二)录像



尚未完工,请期待。

中正中学(总校)1945-1965 校友访谈(三)录像



尚未完工,请期待。

中正中学(总校)1945-1965 校友访谈(四)录像



尚未完工,请期待。

2007年7月15日星期日

中正中学(总校)1945-1965 过去和现在的比较

资料整理:李贞(中正总校中三)

过去和现在的中正学生有什么不同?李贞到中正文史馆走了一趟后,有以下的心得

请点按这里

2007年7月14日星期六

中正中学(总校)1945-1965 校友访谈(一)录音




聆听录音,请点按这里。(选择Category 中正中学1945-1965

访问内容
记录整理:智信、镒康 (中正总校中二)

记者: 我们可以开始了吗 ?

校友: 可以 . 我无所谓 , 你们要怎么样都行 . 你问我答 . 我很熟悉的 . 因为我以前也是做记者的 . 所以你问我会给答案 .

记者 : 请问我们怎么称呼你 ?

校友 : 我姓区 .

记者 : 区小姐是吗 .

校友 : 哎呀不好那么叫. 都一把年纪了 . 应该是区学长 , 或者校友 .

记者 : 好的. 欧学长 , 请问你是从那一年从中正毕业的?

校友 : 我1959 年毕业的.

记者 : 中正以前是怎么样的?

校友: 那时候很有生活气息的 , 朝气蓬勃. 那时候的设备很差. 我们没有一个礼堂. 当时我们都在为了筹备 , 筹建这个礼堂而努力去筹款和举办话剧会 , 音乐会 , 各式各样的活动来筹款建那个旧的礼堂. 现在的设备好的多了. 以前我们连一个聚会的地方都没有. 我们的课室也是旧的. 十六间课室两座 , 八间课室一座. 还有一些叫做蒙古包. 现在的学校完全都是新的.

记者: 以前的湖是不是很大?

校友: 现在的湖小的多了.以前的湖很美的. 很有气质. 所以中正出来很多文人 , 诗人. 好像这个陈洪 , 周郭碳 .(姓名仍待查证). 在这个文坛上面中正的校友的比率相当高. 还有在这个书画的(人才)方面比率很高 , 可能跟这个湖有关系.

记者: 那你那时候参加那个课外活动?

校友: 我没有固定的课外活动. 有哪些活动就去参加. 比如筹备和演出我们就要去卖票和捐款. 那时候我们的一百块很大. 一九五九年. 所以我们就多去筹款 , 鼓励同学与家长多捐款和去外面卖票.

记者: 外面卖票?

校友: 对 , 去卖票.

记者: 以前有哪些事物让你难忘的?

校友: 让我难忘? 这个美丽的湖. 还有我们以前的这个文学气氛 , 文学气氛很浓的写作 、唱歌. 因为我们有一些很有名气的歌唱家是我们的老师. 比如田鸣恩. 这个是很有名的老师 , 教我们音乐. 那么在艺术方面以前有个许天误在中国有名的诗人. 我们也有很多老师都很强的. 我们也有很多教授. 有个教英文的硫强 , 有几个是教大学(的教授). 对. 我那个年代有一个陈属频是清华大学毕业的. 因为那个时候是刚刚解放不久 , 很多中国人下到香港又在转来这里. 所以我们那时候的水平是相当高的. 还有我们的画家也很多.就是因为我们有些学生是很有名的 , 不管以前还是现在都是很有名的画家, 书法家等.

记者: 如果再让你选择 , 你想不想再选择来中正(就读)?

校友: 想 , 当然想. 因为我的华文比较强 , 在各个科目里头有老师不断的鼓励 , 我后来去南大读中国语言文学 , 就去工作. 现在已经退休了. 我退休前是在联合早报做采访工作.


记录整理:智信、镒康 (中正总校中二)

标签:

中正中学(总校)1945-1965 前言



录像太小?请从这里下载。( 要有耐心下载...)

录像制作旁白:昱伶(中正总校中三)


提到那段时期的中正学生,人们总会想起当时的学潮和左派思想;但是在我们作专题作业过程中,我们发现:任何的活动都只是一种行为,活动可能会随着时间时代的不同而改变或结束相对的,任何的团体都有显性和隐性的人,我们很幸运能在访问的过程当中能与不同的校友相处。

当时中正最可贵的地方在于第一任校长庄竹林的“有容乃大”,一间中学却包容了各种不同的思想,所以东西交流,左右共存;而中正延绵至今的校风是朴实,在物欲横流的今天,中正大门牌坊之内却没有攀比的风气。

中正从全国会考第一成绩的学校,在历史的河流里上下的沉浮着;甚至有一段时间,它的成绩只比邻里学校好一点点。

50年代,人们选择中正,是因为当时的环境:英校是当时殖民地政府的宠儿,名额有限;一般人只能进民间自办的画校,经过战乱的耽搁,失学的优秀青少年进入中正当起了超龄的学生 ,而流离失所的国民党党员到中正当起了中正的老师。就这样,右派的老师和左派的学生在“有容乃大”的庄校长带领下,一起在中正共存。

学生年岁大小不一,却像家庭一样,大的带小的,高年级带低年级;在校内,学生们仿照人民公社般管理,社团每天要开会彼此检讨,晚上要排练节目,有机会就举办茶会、叙别会、卖书会来筹款; 当时深受中国学生运动影响,中正和华中的学生也积极地投入社会运动,要求殖民地政府平等照顾大众。

但是也有中正学生在这股潮流之外;他们可能是特立独行的思想者,他们可能是被排挤的“小右派”“小反动”;在中正湖畔、篮球场上用另一种自由的方式度过中学的年岁。


然而,不论是激进的左派学生还是沉默的一般学生,他们回忆起当年中正时都充满少年的神态,仿佛那动乱的时代有一种魔力,又把他们从斑斑白发带回当年中正湖畔眺望的少年:或许是社团,或许是篮球场,也或许是课堂上那位乡音浓重却学问渊博的老师,也或许是那位口才便给的教练…

湖水干净,湖水脏,湖水蓝色,湖水绿。

这里有一种真情,无论成败对错;或许这就是中正的魅力。


完成于2007年7月13日

标签:

中正中学(总校)1945-1965 首页

水干净,湖水脏,湖水蓝色,湖水绿。
这里有一种真情,无论成败对错;或许这就是中正的魅力。
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