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5-1965

我们加入圆切线的专题作业,以1945年到1965年的中正中学为题进行研究。我们把课题放在“人“身上。中正人的特色是什么?我们尝试解答。

我的照片
姓名:
位置: 台北市, 大同區, Taiwan

辛晚教教授的生平,詳見維基百科相關資料。

2007年7月14日星期六

中正中学(总校)1945-1965 前言



录像太小?请从这里下载。( 要有耐心下载...)

录像制作旁白:昱伶(中正总校中三)


提到那段时期的中正学生,人们总会想起当时的学潮和左派思想;但是在我们作专题作业过程中,我们发现:任何的活动都只是一种行为,活动可能会随着时间时代的不同而改变或结束相对的,任何的团体都有显性和隐性的人,我们很幸运能在访问的过程当中能与不同的校友相处。

当时中正最可贵的地方在于第一任校长庄竹林的“有容乃大”,一间中学却包容了各种不同的思想,所以东西交流,左右共存;而中正延绵至今的校风是朴实,在物欲横流的今天,中正大门牌坊之内却没有攀比的风气。

中正从全国会考第一成绩的学校,在历史的河流里上下的沉浮着;甚至有一段时间,它的成绩只比邻里学校好一点点。

50年代,人们选择中正,是因为当时的环境:英校是当时殖民地政府的宠儿,名额有限;一般人只能进民间自办的画校,经过战乱的耽搁,失学的优秀青少年进入中正当起了超龄的学生 ,而流离失所的国民党党员到中正当起了中正的老师。就这样,右派的老师和左派的学生在“有容乃大”的庄校长带领下,一起在中正共存。

学生年岁大小不一,却像家庭一样,大的带小的,高年级带低年级;在校内,学生们仿照人民公社般管理,社团每天要开会彼此检讨,晚上要排练节目,有机会就举办茶会、叙别会、卖书会来筹款; 当时深受中国学生运动影响,中正和华中的学生也积极地投入社会运动,要求殖民地政府平等照顾大众。

但是也有中正学生在这股潮流之外;他们可能是特立独行的思想者,他们可能是被排挤的“小右派”“小反动”;在中正湖畔、篮球场上用另一种自由的方式度过中学的年岁。


然而,不论是激进的左派学生还是沉默的一般学生,他们回忆起当年中正时都充满少年的神态,仿佛那动乱的时代有一种魔力,又把他们从斑斑白发带回当年中正湖畔眺望的少年:或许是社团,或许是篮球场,也或许是课堂上那位乡音浓重却学问渊博的老师,也或许是那位口才便给的教练…

湖水干净,湖水脏,湖水蓝色,湖水绿。

这里有一种真情,无论成败对错;或许这就是中正的魅力。


完成于2007年7月13日

标签:

0 条评论:

发表评论

订阅 博文评论 [Atom]

<< 主页